<%@LANGUAGE="VBSCRIPT" CODEPAGE="65001"%> 365bet官网开户网址—在转型中实现就业数量与质量双提升
您当前位置:365bet官网开户网址 >> 信息化 >> 浏览文章
在转型中实现就业数量与质量双提升
发布日期:2013/11/5 9:24:25 | 来源:互联网 | 点击次数: 【字体:

 

新华日报
 
2013-11-05
 

  黄 红

  专家视线

  从美国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工作生活质量”到国际劳动组织在1998国际劳工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了“体面劳动”和20世纪90年代后期欧盟提出的“工作质量”,再到近期的“高质量就业”和就业质量指数,使得就业质量内容不断丰富完善,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性更深入人心并达成共识。

  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达历年之最,遇上“史上最难就业季”的困境,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并未下滑却持续增长,保持就业形势总体平稳。人社部政策研究司司长尹成基在2013年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上,对我国今年上半年就业工作进展进行总结:就业形势总体稳定,通过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持续增长。1—6月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25万人,同比多增31万人。二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与一季度和去年同期持平。江苏省政府新闻发布的统计数据:上半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口63.8万人,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6.8万人。根据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我国就业预期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人数900万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6%。可见,现已完成今年预定目标80%,失业率仍在可控范围内,“稳中求进”成绩显著。

  然而,应当引起重视的是: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不仅部署了我国就业总目标、方针政策和重大举措,而且首次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新的要求和目标任务,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当前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城镇登记失业率可控的情况下,还应注重就业质量不断提升,将扩大就业规模和提高就业质量放在同等重要位置,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努力实现就业数量与质量的双提升。把扩大就业规模和提高就业质量的双重任务结合起来努力完成。

  什么是“高质量就业”?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众多学者就对劳动领域质量进行探讨:从美国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工作生活质量”(QWL)到国际劳动组织在1998国际劳工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了“体面劳动”(Decent Work)和20世纪90年代后期欧盟提出的“工作质量”(Quality in Job),再到近期的“高质量就业”(High-quality Employment)和就业质量指数(EQI),使得就业质量内容不断丰富完善,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性更深入人心并达成共识。

  借鉴国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和实际经验,结合我国的特点并参考国内学者的不同意见,笔者认为,我国提出的“高质量就业”的内涵,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概括:宏观层面主要有充分的就业机会(经济较好发展、劳动力市场有序运行、就业结构优化、就业形势稳定等),公平的就业环境(就业机会均等、待遇公平非歧视、就业服务完善),完善的社会保障(健全的社会保险(放心保)、完备的劳动保护),和谐的劳动关系(工会建设、劳资关系、权益保护);微观层面主要有良好的就业素质和能力(教育、培训),劳动者的工作满意度(合理的劳动报酬、体面的工作时间、安全的工作环境、良好的职业发展)。以此分析,可以发现这几年中国就业质量尽管在不断提高,但对照就业质量指数,特别是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目前就业质量仍不高,尚存以下主要问题:就业机会不均等,就业歧视现象普遍;劳动者工资收入偏低,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技术培训工作落后,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服务不完善,劳动力市场效率不高;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就业保障漏洞多;劳动条件亟待改善,工作安全性较差;劳资矛盾日益突出、劳动者权益保护不到位。依据2011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就业质量问卷调查数据测算,当前我国就业质量的总指数仅为55.35%。

  如何完成今年就业预定目标和提高就业质量的双重任务,实现就业“质”与“量”的双提升?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第一,全面树立扩大就业规模和提高就业质量并举的发展观,加大“双提升”工作力度。当前我国就业面临国内外复杂严峻的形势,在就业总量压力巨大的同时,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就业质量亟待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应及时转变思想观念,把扩大就业规模和提高就业质量二者兼顾、同时并举、共同发展、互促共进,形成就业“量”与“质”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

  第二,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提高就业吸纳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就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发展,可提高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下半年应继续提高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稳定第二产业就业份额,挖掘第一产业特别是现代农业的就业潜力。在扩大就业规模的同时也推动就业转型。

  第三,全面提高我国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加强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力度。按照人社部要求,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精神,加大职业培训投入,统筹利用各类职业培训资源,健全职业培训体系。首先,形成面向所有劳动者终身学习的职业培训体系,促进劳动者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的提高;其次,以市场为导向、与企业相衔接,加强岗位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再次,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使经济发展真正走上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的轨道。

  第四,深化我国高教体制改革,调整专业设置,提高人才供需匹配度。要进一步深化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高等教育要与就业需求更加紧密结合,促使由注重招生规模向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市场需要转变。调整专业设置、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就业指导,加大实习实训力度。使高等教育更好适应就业市场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现人才供需相匹配。

  第五,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就业和谐度。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劳动力市场,优化就业环境,健全就业服务体系,让劳动者享有均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条件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前提,也是提高就业和谐度的条件。为此,我国要建成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改变市场分割的严重状况,打破各类劳动者的身份界线,消除就业歧视现象,构建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总之,我们要善抓机遇、坚定信心、积极有为、稳中求进、稳中提质。在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规模的同时,注重并提高就业质量,统筹兼顾、协调推进、互促共进,就一定能够完成全年经济社会预期目标和就业工作双重任务,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就业量的增长和质的提高同步发展的就业之路。

  (作者系江苏省委党校经济学部教授)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指导单位:青海省经济委员会中小企业发展局
主管单位:海东地区经济和商务委员会
承办单位:海东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有限公司
青ICP备05000331号